“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来历:无关穷富,与古代制度有关

《礼记·少仪》注:祭不跣者,主敬也。

《五杂俎》:古者以跣为敬,故非大功臣,不得剑履上殿。

《礼记·少仪》注:祭不跣者,主敬也。

《五杂俎》:古者以跣为敬,故非大功臣,不得剑履上殿。

从这两处记载看,在古代,参加祭祀或上殿朝君,是以跣足为敬的。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光脚不穿鞋才是对祖先和君王的敬重。

而如果君王让谁穿鞋来见,则是莫大的尊宠。

还是拿曹操举例吧,他就曾被汉献帝赋予不穿鞋的权利和待遇——

《三国志·魏书》:十七年春正月,公(曹操)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三国志·魏书》:十七年春正月,公(曹操)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剑履上殿,意思是说曹操可以带着剑、穿着鞋上朝面君。

说到这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古代,至少是三国以前,光脚与否,未必是穷富的标志,更是地位高低的象征。越是身份尊、地位高的人,越有资格穿鞋,而身份一般、地位低的人,在重要场合只能光脚。

也就是说,身份、地位才是“光脚的”与“穿鞋的”之间的差别。

而这,也符合“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一俗语的意思:无权无势之人毫无挂碍,真拼起命来,反而不怕权贵豪富之人!

这其实也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意思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出处究竟是哪里?

我想,其来源怕不是“光脚的穷人不怕穿鞋的富人”这么简单,而应该与上面分析的“光脚”“穿鞋”主要是身份、地位差别有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8-07 05:06:48
在移动设备上打开 ZIP 和 RAR 压缩文件的应用程序
iPhone 15 Pro 全球最便宜的國家排行出爐,台灣也列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