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资料】军用刺刀上枪方式大盘点|刺刀

鸣谢本文原创作者:上海老李

(刀友论坛ID:joe__lee)

很多收藏刺刀的朋友逐渐进阶到了所谓中级以上,有了较为丰富的收藏品,却不知如何归类,急需要有个过渡的文章来稍作整理。因此,既然有朋友提出来了,抱着找学问的心态,由常年作博物馆策划工作的老李斗胆先总结一些东西,留待别的高手们空闲下来看到此文,进行猛烈锐利的点评纠正,此后我们再作系统的修改和论述。

首先让我们感谢为此文提供了部分照片的作者们吧。由于当时收藏这些照片忘记完整地记录下他们的信息,因此在使用这些照片的时候作了一些处理,以求得不知情的他们的谅解。(Thanks to the unknown provider of the photo, your work enriches our world)

再者,在这里所讨论的纯粹是我们的主题,因篇幅所限,如果有些照片没有很完整地表现出刺刀的全貌,还请各位同好谅解。

先来看一张总表,仅代表个人主张:

按照我的梳理统计,刺刀上枪方式分为两个大类:刺枪一体式和刺枪分离式。采用刺枪一体式的枪支相对比较少,我们熟悉的SKS、56冲等步枪就是其中之一;刺枪分离式则占据了大多数,其中又细分为压脱式、拉脱式、套口式、螺母固定式和膛口式等。

一、压脱式刺刀

就让我们从最为常见的刺枪分离式之压脱式刺刀说起。

先来看压脱式的一种:单点压脱+枪口环:

顾名思义,此上枪方式以单点按压弹簧扣作为固定与解除枪刺的主要形式,辅助以护手环和母槽来进一步加强枪刺的固定牢度。我们先来看看按压扣位于刀柄尾端的例子。整理一下藏品柜你会发现,大部分你已经收集的刺刀藏品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1,捷克VZ24(上)和瑞士M1889均属于典型的单点压脱+枪口环模式,确实经典又漂亮(下);

2,母槽槽口向上时,按压扣在左侧的例子;

3,母槽槽口向上时,按压扣在右侧的例子,相信你已经通过以上这些尾端按压扣辨认出其中的一些刺刀型号;

4,法国M1874尾部特写。从这一角度,连母槽和按压扣内部作为固定的突起都看得很清楚,由此可以想像出弹簧的运动路径。

1,前苏联(上)和波兰(下)生产的AKM刺刀;

2,这把19世纪老式来复枪刺刀已经采用单点压脱+枪口环方式上枪,它明显是由佩剑改良而来的;

3,国人熟知的日本30刺刀;

4,前苏联SVT 40刺刀;

5,西班牙FR7 FR8 CETME刺刀尾部没有暴露的母槽。这种全封闭的卡榫方式或许被认为更加牢固,在之后的分类中您将会见到其他几种封闭母槽样式;

6,中国56S出口型刺刀与前苏联AKM后期型十分相似。与波兰仿制的型号一样,它也没有锯齿;

7,俄罗斯AK74式刺刀据说是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和制造技术,不过许多人觉得它看上去颇像一把厨刀。

1,法国M1886刺刀是很多收藏者喜爱的漂亮藏品,它的按压和锁定装置都紧靠于枪口环下方;

2,配有辅助准星凸起的匈牙利M1935刺刀。它的按压和锁定方式与M1886差不多,只不过M1886采用贯穿手柄的长母槽,而M1935采用全封闭并贯穿手柄的内置卡榫;

3,英国No.2 MK1左轮手枪也配有一把著名的匕首型棱刺,右图可以看到护手侧面的按压扣;

4,单点压脱+枪口环刺刀之中, 挪威的M44很特别, 其按钮不在前也不在后, 而是在中间。

前面我们看到的都是按压扣“长”在刺刀尾部侧面的典型例子。那么,其他位置的单点压脱+枪口环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1, 美国M1刺刀(上)和德国G3刺刀的按压结构迥然不同(下);

2, M1刺刀的按压扣位于护手边,按下后除了可以从枪驻榫解脱之外,还可以作用于其刀鞘的固定。

3, M1刺刀尾部母槽与别的单点压脱+枪口环刺刀并无不同,这种方式使用得最为普遍;

4, M1刺刀上枪后的样子;

5, 美国M5A1刺刀护手边的按压扣位置看上去与M1相同。稍后您会看到,它因为缺少枪口环而被列入另一种细分模式;

6, 德国G3刺刀的尾部连接方式很有其特点,按压扣与卡榫几乎挤在了一起。它也属于单点压脱+枪口环类刺刀;

7, 从这张G3刺刀的上枪图片中,我们不难分析出枪管上方必定存在的那个可以容纳刺刀卡榫的“洞洞”。

法国和德国都曾经研制杠杆式的单点压脱棱刺。杠杆式的特征就是按压扣和锁定/解脱榫同在握把(刺柄)的两侧,有时它们的功能可以相互转换。无枪口环的纯杠杆式也是单点压脱的一种,我们在这里与带枪口环的类型一并讲完。

1, 法国MAS49/56刺刀(上)和法国MAS36刺刀(下),注意MAS36刺刀小握柄上的两个杠杆式的突起,它俩的作用常常互换;

2, 你能够比较出同属固定于枪管上方的FAMAS步步枪刺刀和G3步枪刺刀在安装方式上的差别吗?注意,它们都采用了单点压脱+枪口环上枪方式,但其固定方式区别很大;

3, 意大利1938门闩式折叠刺刀也是用杠杆原理操作, 按压扣是位于横纹长铁片的末端。

看完最常见的单点压脱+枪口环方式,我们来聊与之类似的单点压脱+驻榫方式。字面上就可以看出,驻榫在这里取代了枪口环,成为接驳刺刀护手的固定支点,也成为这一分类的识别标志。

1,这支FAL步枪刺刀来自阿根廷,它的驻榫向前方插入枪管卡槽。尽管这支刺刀在护手位置也有一个小环,由于不是套于枪口,因此未被列入单点压脱+枪口环方式。

2,挪威的84/98刺刀。仔细的读者不难发现,前面文章中的美国M5A1刺刀驻榫几乎与之一样。换句话说,M5A1刺刀也隶属于这个门类。从某种角度说,这把刺刀糅合了德国人和美国人的两种风格;

3,意大利M1938 SMG折叠刺刀(前面我们也曾见到带有枪口环的1938门闩式版本,它们的按压扣明显不同)。感谢为我们提供如此清晰图片的作者,这使我们对它的结构一目了然。

以德国98K为代表的单点压脱式刺刀是这一章节——压脱式刺刀的收尾曲目。它们的固定方式为单一母槽,再无辅助手段。

1,德国98K(上)和捷克VZ58(下)刺刀的母槽一个在后、一个在前,但都属于纯粹的单点压脱式刺刀;

2,单点压脱式刺刀根本没有枪口环或销子之类劳什子的固定点。图中我们将98K刺刀的母槽滑入枪管下方的驻榫(含通条)锁定,OK,这就是其唯一固定方式;

3,你的心里此时一定想到过这把刺刀的样子——对啊,S98/05屠夫式刺刀于一战时期便在用这种上枪样式作战了;

4,丹麦1889刺刀也属于单点压脱式刺刀。

5,丹麦1889的操作颇为独特:柄端的小杆子往上推, 锁扣便向下。

6,挪威M1894/14刺刀(左上,右)的按压扣位于护手下方,美国M1刺刀(左下)与之是同出一辙, 而这设计是由挪威人发明的。它也属于纯粹的单点压脱式刺刀;

7,单一母槽的单点压脱式刺刀也有按钮在中前方的芬兰M1962, 留意这刀的扣子不是勾形而是半圆形的。

哪位仁兄要是说下图诸刀所用的才是最常见的安装方式,那他一定对美军军刺刀情有独钟——典型的双点压脱+枪口环装法。

1,从右向左分别为美军M4/M9/M7刺刀,其上枪方式也算得上一脉相承;

2,M7尾部的压脱件被焊在手柄上,动弹不得;

3,M9的尾部可以用大小合适的起子或刀鞘底部所设的突起进行完全分解;

4,M9刺刀手柄两端特写;

5,如您所知,中国95式步枪多用途刺刀与美国M9刺刀颇有渊源,其上枪方式完全相同;

6,美国OKC3S刺刀(左)是一款商业版刺刀,观察其手柄底部焊接点,我们体会到了M4(右)一路带来的复古风潮。

尽管大家对这种双点压脱+枪口环装法非常熟悉,可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的岁月中,它并非是国际上普遍流行的上枪方式,大家不要被美帝误导才好。

二、拉脱式刺刀

单点拉脱+枪口环样式是拉脱式的一种,单点拉脱的使力点在步枪固定点的反方向,并且拉脱扣的动作在手柄外部被赤裸表现。

1,前苏联AK47步枪的刺刀是典型的单点拉脱+枪口环样式,其拉脱扣位于护手下方。说实在的,这款刺刀的弹簧很是强劲,上下枪十分费力;

2,奥匈帝国M1895 Steyr代用刺刀的加工工艺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地步。之所以会拿出来讲,是因为它的拉脱方式也同样简洁明白:两个铆钉固定住的拉脱片同时就是它的板簧,用力往下一拽就得。

3,M1895 Steyr代用刺刀的枪口环特写,简单吧!

4,瑞典M1896刺刀(上)和埃及哈吉姆步枪的刺刀(下)相信没有人会陌生。虽说埃及人沿用了这支瑞典刺刀的整体风格和上枪方式,但并未采纳空心手柄的创意,而是坚持保留传统实心镶木样式,看上去也很讨巧;

5,瑞典M1896刺刀尾部拉脱扣特写。相比较AK47刺刀而言,将M1896的尾扣拉脱下来就不用费那么大的劲。

拉脱式的另外一种样式是双点拉脱+枪口环样式,双点拉脱的使力点也在步枪固定点的反方向。与单点方式不同的是双点拉脱扣的动作在外部看不见,它们完全被拉动时的手指覆盖住了。

1,瑞士STG57刺刀(上)和南斯拉夫M1956刺刀(下)同属双点拉脱+枪口环样式。STG57手柄末端拉脱扣的运动轨迹是斜的,而M1956的拉脱扣则划出直上直下的路径;

2,瑞士M1990刺刀沿用了前辈的思路,照片中可以隐约地看出供拉脱扣运动的45度角斜轨;

3,瑞士STG57刺刀尾端特写,由此不难猜出步枪上与之耦合的部分长什么样子。

拉脱式似乎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具有枪口环的样式,不知是否会有例外存在。

三、套口式刺刀

采用套口式的现代刺刀并不多,但都很出名。先来看看采用套口+压脱或拉脱方式的刺刀:

1,英国L85步枪刺刀(上)和比利时FN FAL刺刀(下)同属套口式,但解脱方式不同;

2,英国STEN冲锋枪所配用的刺刀有一片S形的拉脱扣,它的作用不言而喻;

3,比利时FN FAL刺刀被人们戏称为“挖苹果核刀”,这是它上枪后的样子。显然,它的目标对象并不是苹果核;

4,瑞士SIG 530枪刺属于套口+压脱方式,其锁定/解脱方式是用杠杆原理操作。

5,SIG 530刺刀尾端C形保险扣中间有一别针; 按一边, 另一边升起, 简单快捷。

套口+旋转+压脱或拉脱方式(好复杂+好累)。听上去只是比上一种上枪方法多一个“旋转”,它便隶属于不同的分类。

1,老式滑膛枪长刺(上,国籍和型号均不明)、英国No4 Mk2刺刀(中)和俄罗斯M91/30 Mosin-Nagant莫辛纳甘刺刀(下),它们上枪的共同特点就是插上枪管以后的那个旋转动作。仔细辨别,你会看清楚底下两款刺刀尾部的按压扣;

2,英国No 9刺刀的尾部与No4 Mk2刺刀基本一致,都由一个按压扣负责解脱;

3,美国M1867刺刀尾部特写。在南北战争时期,这种插上枪管并旋转固定的修长刺刀种类繁多。它们大都来自欧洲各个国家,但套口+旋转的上枪模式全都相同。这类刺刀的另一个普遍共同点是位于套筒中部的“腰带”,这使得它们不容易从枪支上脱落;

4,英国No4步枪可以配用图中的各款刺刀,这几款刺刀的尾端内部结构都是差不多的;

5,英国No4 Mk2刺刀装在李-恩菲尔德步枪上的情形。由于这款刺刀体积很小,上完枪后看上去多少有点滑稽;

6,老式滑膛枪长刺尾端特写;

7,俄罗斯莫辛纳甘刺刀尾端特写,与左边的老式滑膛枪长刺不同的是,它多了一个按压扣负责将自己从枪上面解脱;

套口+旋转+压脱或拉脱方式中的“拉脱”样式至今未曾见到,所以这一理论上的存在并不能作为列装事实记载下来。如果没有人提供相应的实物或照片证据,那么“拉脱”式的套口+旋转方式将被认为不存在。

四、膛口、螺母式刺刀

图1和图2中的两支刺刀堪称刺刀的鼻祖。我们从握柄的形状就可以想像出,当时的军人将其从腰际拔出,然后噗哧一下插进枪管的有趣情形;

螺母固定式亦不多见,这是我们要讲的最后一种刺枪分离式刺刀。

1, 瑞士M1851/64刺刀的螺母体积较大,可以直接用手指将它拧紧;

2,M1851/64母槽的特写。由于这款刺刀并不多见,它的细节照片于是更令人产生兴趣。

3, 英国STEN MK2冲锋枪配有一种样式简单的刺刀,当刺刀套筒与枪管前端基本套合后,螺母便负责将其牢牢地旋接在枪上。

五、刺枪一体式刺刀

数量庞大,但品种相对较少。顾名思义,这种刺刀在常态下就是附着于枪支,不离不弃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底翻式刺枪一体刺刀。

1,中国56式冲锋枪(突击步枪)刺刀(上)就属于底翻式,它和53式步骑枪刺刀(下)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兼有枪口环、并且隶属于侧翻式的刺枪一体刺刀;

2,自上而下分别是53式步骑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突击步枪)刺刀展开时咄咄逼人的样子。三者都源自前苏联的棱刺思维模式,是两国在蜜月期间军事互动的见证;

3,56式冲锋枪(突击步枪)刺刀向下折叠时的特写;

4,日本44式卡宾枪刺刀还设有一个按压扣,起到固定与解脱固定的作用。找一找,它展开时的枪管固定点在哪里?

5,日本44式卡宾枪实在是很寒醦。这把棱刺单独看倒还过得去,配在这枪上感觉就显得“矬”;

6、这支古老的欧洲燧发手枪居然也装有微型的底翻式刺刀,会有用么?

侧翻式刺枪一体刺刀平时伏于枪支一侧,需要时从侧面展开,外加一些匕首枪。

1,前面已经提到过的53式步骑枪刺刀。展开以后向前作一个拉的动作,使枪口环套住枪口固定。不过,在平时收起的时候,这个向右崛起的枪口环未免有些碍手碍脚。

2,捷克VZ52/57式步枪的侧翻式一体刺刀大概是最吝啬的刺刀。如果谁试图将它从步枪上卸下,得到的只能是一个刀片。

3,刺枪一体刺刀还有一种模式,就是刀的谋反——刀反过来作为母体,而枪成为其配件,也称之为刺枪合一的模式,也就是匕首枪。严格意义上讲,它们已经不能算作是纯粹的刺刀了。

中国91式匕首枪(上、中)和BMQ麻醉匕首枪(下)。91式匕首枪分为剑形和多用途猎刀两种款式,左右各有两孔7.62毫米枪管,瞄具和扳机位于护手两侧,可在短距离内对有生目标造成一定程度的杀伤。

4,BMQ麻醉匕首枪有两支枪管,其刀片可从握把中快速弹出;

5,这是国外一种不知名的匕首枪。它索性将小口径运动步枪子弹装在刀身中,通过握把上的扳机实现击发——真不知道它的刀片还要来作甚么;

6,最后一张图就让它先保留着,因为一定会有某种未知装卸方式的刺刀呆在哪个角落里等待我们去挖掘。或许,那位寻找到新大陆的人就是您。

终极测试:请分别指出以下刺刀分别采用了怎样的上枪方式?

1,德国二战伞兵FG42机枪

2,瑞典M1945B冲锋枪沿用的M1915型刺刀

3,捷克VZ75式手枪

2025-07-09 17:29:53
我的理杏仁付费之旅 昨天选了8只股票,想看看贵不贵,于是上了理杏仁,发生了如下一幕:我我就想说现在的企业家都这么牛B?不是说顾客是上帝吗 ?...
2025年王者荣耀皮肤总量大揭秘,含所有皮肤数量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