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子到肚子 | 细说苹果的前世今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写到: “苹”,萍也。无根,浮水而生者。从艹平声。 这里的苹一般写作萍,指浮萍。
一些种类浮萍可食用、入药
而我们现在吃的苹果,在古代一般被归为“柰”: 《说文解字》:“柰(nài)”,果也。从木示声。
现在的苹果之所以从“柰”变成了“苹”,是因为有音译自佛教的“频婆果”这一别称,明代被简称为“频果”。本着按属性加偏旁的原则,“频”果“头顶长草”,越来越多地被写作“蘋果”。简化之后就成了“苹果”,于是有了和正经“苹”的误会。
现在市面上的“柰”一般是奈李,李属,不是苹果属
那么在先秦时期中国有没有苹果呢?
答案可能是肯定的。1 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战国墓曾经出土过“苹果属的一种”。中国目前栽培的苹果属植物包括苹果(西洋苹果)、中国苹果(绵苹果,一般认为培育自新疆野苹果)、海棠、楸子、荆子、林檎等几类,在古代都可以被泛称为“柰”。不过此时的“苹果属”尚不流行,大概是因为缺少人工栽培的良种,口味一般。
“
“朱樱春熟,素柰夏成”——京城多嘉“柰”
“柰”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要到西汉年间。
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写于公元前140年以前)中提到“楟柰厚朴”。这种“柰”是中原本土培育,还是引自西域(今新疆或中亚)不得而知,但无疑早于张骞出使西域(前126年返回长安)的年代。
西汉末刘歆或东晋葛洪所写的《西京杂记》记载: “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柰三:白柰,紫柰,绿柰。”西晋郭义恭的《广志》记载:“柰有白、赤、青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如收藏枣栗。”
《西京杂记》抄本书影
据此可以推测,汉晋时期,上林苑中的名果“柰”在河西走廊已经是广泛栽种的植物。但 这种良种在中原还是少见的嘉果,被用于贵族间的馈赠和祭祀。
曹植曾上表文帝曹丕“乞请白柰二十枚”,用于祭祀先王,这个请求不知是否得到允准。时过境迁,多年后,明帝曹叡主动赐给曹植冬柰一箱,曹植上表谢恩,称: “即夕殿中虎贲宣诏,赐臣等冬柰一奁,诏使温啖。夜非食时,而赐见及。柰以夏熟,今则冬至,物以非时为珍,恩以绝口为厚,实非臣等所宜蒙荷。” 言辞恳切,思及前事,令人感慨。也许这种当时最好的“柰”确实很好吃吧?
东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称成北魏洛阳城里的华林园有“柰林”,而承光寺的柰 “味甚美,冠于京师”。 可谓京城多嘉“柰”,遍与贵人尝。
“
河中漂来的神奇果实——是“朱柰”还是“频婆”?
唐代张鷟所著《朝野佥载》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贞观年中,顿丘县(今河南安阳附近)有一贤者于黄河渚上拾菜,得一树栽子大如指持归,莳之三年乃结子五颗,味状如柰,又似林檎多汁,异常酸美。送县,县上州。以其味奇,乃进之,赐绫一十匹。后树长成,渐至三百颗,每年进之,号曰朱柰,至今存。德、贝、博等州,取其枝接,所在丰足。人以为从西域来,碍渚而住矣。”
他们可能真的相信树枝能从新疆漂到河南
古人认为黄河发源于西域的罗布泊,也知道西域产嘉“柰”,故而产生朱柰从黄河中漂来的传说。 这时候“朱柰”还常与“频婆果”、“林檎”并称。
印度佛经中的“频婆果”被指为“柰”实属误会。梵语bimba对应的频婆,本该是葫芦科苦瓜属的一种植物。只因佛经中形容:“世尊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中原僧人在注解这种异域果实时说“似此方林檎,极鲜明赤者”,便渐渐和林檎或朱柰混为一谈了。
宋代,“柰”的种类大增,不下十种。但宋人偏爱林檎。《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饮食果子”中有“林檎旋乌李”、“林檎干”、“成串熟林檎”等。《梦梁录》、《西湖老人繁胜录》也记杭州有“蜜林檎”,都是大受时人赞誉的美食。
“林檎”又名“来禽”,据说鸟儿特别喜欢“苹果”。
从古画上也能看出传统的“苹果”个头较小
“
那些年为“频婆和柰”头疼过的明清学者
“柰”、“林檎”、“频婆”、“凤眼果”、“火剌宾”、“花红”、“海红”、“楸子”……苹果属植物栽培到明清,种类日多,古今南北名异,已经到了行家里手都无法分辨清楚的地步。
李时珍《本草纲目》称: “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压。有白、赤、青三色。” 而“频婆”又是“柰”的别名。另一些学者认为“柰”、“林檎”、“频婆”并非一类,但描述起来,仍是“甲似乙”、“乙似丙”的说法,让人更加凌乱。王世贞、方以智、康熙等人都参与到这场争论之中。
《本草纲目》林檎的配图
学者还在为释名头疼之际,“频果”这种舶来的称呼已经悄然占据了民间的主流。 到了清代,北方基本上已经统称这种现在被叫做“中国苹果”的果实“频果”了。李渔作《频婆果赋》赞曰“ 燕有佳果,字曰苹婆。名同老媪,实类娇娥。色光可取,无论其他。白也如黄,西子病容可拟;娇而不赤,杨妃酒面难酡……谓有香而香不闻,觉其甜而甜不遽。备众美于一身……” “频果”之深得人心至于此。
“
或是同根生——西洋苹果一统乱世
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斯将西洋苹果引进山东烟台,却沿用了苹果的名称,与中国传统的“频果”成为“同名异物”。这种来自西洋的苹果在培育演化中掺杂了更丰富的基因,品种相较于中国苹果更为优良,此后逐渐占据了中国苹果栽培的主流。20世纪后期从日本引入的红富士苹果青出于蓝,更受人们欢迎,这都是后话。
现代研究者发现,中国传统苹果和西洋苹果很有可能都培育自中亚塞威士苹果,即国内称的新疆野苹果。苹果在西方也有曲折复杂的栽培历史。两种有着共同祖先的苹果在完全隔离的生态地理环境中生长繁衍,逐渐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而新疆野苹果从距今2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留存下来,至今仍生长在中亚和新疆的山坡与河谷。
被称为“海棠果”的植物,可能与古代的“柰”较为接近
庄浪苹果怎么来
“
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产业飞跃
“庄浪县苹果产业发展最早开始于 改革开放初期,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零散种植、政府推广、精细化管理和开拓销售市场四个阶段。产业基地规模和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人均收入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技术力量和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格局已经初具规模。”
那么庄浪县的苹果又是怎么在各个阶段发生质变的飞跃的呢?
政策层面,“庄浪县抢抓“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 战略机遇,乘着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的东风,树立现代工业理念做大果业、现代流通理念做活果业、现代金融理念做强果业、现代生态理念做优果业的苹果产业发展思路,打造两个区域、三个示范区,构建三大体系,实施四项工程,力争建成“中国梯田生态苹果第一县”,不断推动苹果产业振兴。”
人力资源层面,“‘十四五’期间,庄浪县围绕创建“中国梯田生态苹果第一县”目标,着力构建绿色融合产业、科 技创新支撑、社会服务支持三大体系。绿色融合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技术,建成有机苹果园2万亩、绿色认证基地果园35万亩。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县1万亩果园至少配备中高级专业技术员1名,1名高级技术员带10名中级技术员,1名中级技术员带 10 名初级技术员,培养2万名持证农 民技术员,每个企业培养2名营销专业人才、1名信息化服务技术员,力争2025年把庄浪县苹果基地发展成为面向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推广、技术服务的综合功能基地。”
科技创新层面,庄浪县坚持完善各项工程,“质量保障工程主要是建设1处农资专业市场和30处农资配送网点,完善果品质量追溯和监管体系。产业化提升工程重点实施苹果品牌塑造、冷藏保鲜、物流交易、机械化服务等项目,不断完善苹果产业链条。”
庄浪县的苹果产业推动当地的巨大发展,具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已经成为庄浪的一张名片。
怎么样,是不是对即将到来的苹果充满期待了!快来评论区和南小会分享一下你和苹果的 前世今生故事吧!
策划 | 南开大学化学科普基地啥啥工作室
文案|宋金珂 王美晨
排版|钱一波 毕昕悦
审校 | 杨奇 毕昕悦 张昊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