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为啥跌个没完?知名专家剖析深层原因:我们认知有误
但客观来讲,这段时间来港A市场持续大跌的局面,不只是A股内部因为部分杠杆产品“爆仓”所致。今年到现在两大市场的重要指数的跌幅都足够大了,说明背后还有更多其他层面的原因。这样的原因太多了,中美关系、地缘冲突、海外需求萎缩、欧美通胀抬头破坏降息预期,以及国内的各种宏观经济因素。这些客观因素是导致这两年市场持续走弱的关键原因,且无法短期内改善。但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些力所能及的地方。比如,改善市场规则、加大监管。
虽然一个成熟的市场,理应允许做空工具的存在。但在孱弱的市场环境下,过于占优势的做空力量,不是一件好事。在A股,除了类似基金那种必要的对冲,有些纯以做空来获益的机构对整体市场不仅没有积极作用,不产生任何经济价值,甚至反而具有很大破坏性。当一只股票的做空力量大了(比如融券做空),会让股票加速下跌,那么所有持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放到整个A股市场,道理都是一样的。当下的环境,具有特殊性,理应对做空力量采取更严限制措施。
三大指数齐创阶段新低后,后市怎么走?方正证券分析师赵伟判断,周一大盘再度大幅回落,宣示着之前2863点破位后,回抽确认的过程结束,价格重心的加速下移意味着即便短线大盘因超跌而反弹,但反弹的空间也有限,震荡下行还是短线大盘的主要运行态势。
国盛证券则表示,沪指当前处于所有均线下方,是否见底仍有待确认,如向上反弹则短期2930点属于重要阻力位。因此,在指数未出现明显转强信号之前仍需谨慎防守,耐心等待行情转暖再积极做多。
“总体来看当前市场仍处于震荡筑底的结构之中,应对上建议多看少动为宜,静待市场出现明确的止跌企稳信号。中线来看,市场各项特征正在接近过去十年历史重要底部的水平,下一阶段指数有望进入震荡磨底。”国泰君安分析道。
利好!资本市场再上新闻联播 释放重磅信号
1月2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放重磅新闻。在提及资本市场时,国常会明确指出“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
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时隔半年,国常会继续深入强调资本市场重要作用,该如何解读?
据央视新闻,22日,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资本市场运行情况及工作考虑的汇报。
国常会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要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打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是专门提及“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
事实上,自从2023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以来,已有一揽子利好出台,以提振A股:如2023年9月26日,沪深交易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有关事项的通知,北交所也发布实施了经修订后的减持指引,被称为“史上最严减持新规”。
此外,证券、基金行业也密切响应新规。如在证券行业,近期证券行业普遍响应穿透式监管,严格规范两融,多家券商出台新规,禁止融资买入证券用于偿还融券。基金行业方面,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也应者如云,去年以来行业130余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发布降费公告,降费产品超3300只。
而在22日新闻联播播出关于国常会关注资本市场消息后,多数市场人士认为,该消息有利于重塑市场信心,对未来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本次会议对市场至少释放出三个积极信号:
一是针对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内生长期资金可能存在不足的情况,会议着重强调了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性;
二是在经济转型期,融资需求较大,近年来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在一级市场对产业基金的投入力度较大,本次会议提到了投融资的动态平衡、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政策导向;
三是过去较多地关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其实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融资需求之间需实现动态平衡,尤其对于投资者而言,若市场投资功能得以提升,将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价格发现机制,本次会议也有所提及。
王涵认为,在市场波动较大的开年之际,国常会聚焦资本市场,去伪存真,这无疑回应了一些重要关切,体现出此前金融工作会议所强调的资本市场作为枢纽地位的重要性,市场企稳的信心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则认为,本次国常会是新一届政府首次专门听取关于资本市场运行情况的汇报,并作出明确部署,充分体现了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对于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意义。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本次会议将增强市场信心。
据1月23日最新消息,媒体券商中国援引彭博社消息,目前中国正在考虑采取一揽子措施来稳定股市,涉及的金额比较大,但上述消息未获官方证实。
那么,你认为市场何时能迎来反弹呢?
(资料来源于央视新闻、第一财经、澎湃新闻、格隆汇、每日经济新闻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